牙医的生活和故事………………
许多人,包括牙医在内,也许并不知道,牙齿和牙医居然是西方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选题。关于牙齿和牙医的绘画,除了艺术价值之外,也极具史料价值,展示了口腔医学的发展以及牙医角色的变换。大量反映牙齿和牙医的绘画作品存世,充分说明了口腔医生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传世的西方绘画作品,大多是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创作的作品,其题材选择深受所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限制。最初的作品大多是宗教题材,以反映人们对于“牙齿女神”圣阿波罗尼亚的崇拜为主。随着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时期,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反映市井生活,云游艺人、铁匠和理发师客串牙医的场景时常出现。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兴起后,医学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带动口腔医学迅速发展,专业化的口腔治疗开始成为绘画创作的对象,现代意义上的牙医广泛出现在绘画作品中。
与西方绘画离不开宗教一样,对于牙齿的早期艺术创作也大多出自宗教题材。圣阿波罗尼亚是基督教中牙医和牙病患者的守护者。据传她公元3世纪时在罗马人统治下的埃及亚历山大港传教,当地发生了针对基督徒的暴乱,圣阿波罗尼亚被施以酷刑,拔掉了所有牙齿并被烧死。她殉难的场景和肖像出现在很多画家的笔下。在法国画家富盖的《圣阿波罗尼亚殉难》中,圣阿波罗尼亚被捆在木板上,一名暴徒正用巨大的钳子拔掉她的牙齿。基督教中的圣人成为某种疾病的守护者,大多源自他们殉难时所遭受的痛苦。
圣阿波罗尼亚(《克里夫斯的凯瑟琳祈祷书》插画,1440年左右,藏于美国摩根图书馆)
进入中世纪后,人们解决牙齿问题,不光要求助于“牙齿女神”,形形色色的“牙医”开始登场,拔牙和酊剂治疗成为了主要方式。拔牙显然可以解除疼痛的困扰,但各式各样的酊剂则大多是骗人的把戏。此时的“牙医”并不是独立的职业,所谓的口腔治疗大多是云游艺人、铁匠和理发师的副业。因此,把这个时候所谓的“牙医”称为牙匠更合适一些。
隆鲍茨是绘画史中巴洛克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这幅画作色彩明亮、人物众多,画面正中充当拔牙人的是位云游艺人,他们行走于城镇和乡村集市,除了公开表演以外,也靠拔牙赚取外快,在集市上很受欢迎。画中的拔牙人表情十分从容,一看就是充满了自信的拔牙老手。他的生意很好,助手一边帮助按着被拔牙人的胳膊,一边还回答着旁人关于牙齿问题的咨询。
卡拉瓦乔也有一幅家喻户晓的画作《拔牙人》,表现的场景显然比鲍隆茨的更加痛苦一些。被拔牙人张开五指,一道血迹顺着嘴巴流出。有人猜测这幅画的背景是马耳他骑士团医院,因为创作画作时,卡拉瓦乔被接纳为骑士团的一员正在马耳他岛上生活。
荷兰画家洪特霍斯特曾旅居意大利多年,深受鲁本斯和卡拉瓦乔明暗对比聚光画法的影响。这幅《牙匠》用烛光照亮了被拔牙人的脸部,这个人惊恐的眼神向上望着牙匠,几位同伴围着被拔牙人聚精会神地看着拔牙的钳子,一个同伴还紧紧地抓住他的右手。
在荷兰画家格里特·窦的一幅作品中,可以看到当年很多牙齿治疗的细节。在作品最下端的桌子上摆着玻璃瓶,画面上方悬挂着一只鳄鱼。鳄鱼因为一直在换牙,所以被认为有治疗牙齿问题的功效,有些牙匠拔牙后会立刻往被拔牙人嘴里塞入鳄鱼尾巴,以此止血止痛。玻璃瓶中很可能装的是治疗牙疼的酊剂。中世纪的牙匠在治疗牙疼时,会用锉刀锉掉龋坏部分,然后涂上一种弱酸性的氨氮水,认为这样做能够起到杀死牙虫的作用。
意大利画家隆吉的作品《拔牙人》,把拔牙的过程更加戏剧化了。他的画没有卡拉瓦乔和洪特霍斯特那样华丽的巴洛克风格,但赋予了拔牙人神秘的吸引力。拔牙人在桌子搭成的舞台上展示拔下来的牙齿,被拔牙的青年嘴里咬着白布呆坐在桌边,几个戴着面具的演员似乎刚刚结束一场演出,三个孩子在台下带着崇拜的表情望着拔牙人。
一位佚名法国画家的作品把云游艺人的拔牙副业表现得更加惟妙惟肖。在一座舞台上,一个拔牙人正在给别人拔牙,两边的艺人一个吹着圆号,一个敲着鼓,舞台的地板上一片血迹,舞台两边挤满了好奇的人群。被拔牙的人很可能也是艺人中的一员,表情十分夸张,鞋子也甩飞了一只。
至此,我们在画作中看到的牙齿治疗场景,都充满了痛苦甚至是戏谑,不仅患者满脸恐惧,而且基本的卫生条件也难以保证。作为斜杠出来的副业,中世纪以来的牙匠们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这都在提醒着今天的口腔医生们,专业、舒适、安全任何时候都应当是口腔治疗的基本追求。
自1840年全世界第一所牙科专门学校美国巴尔的摩牙科学校成立后,口腔医学教育和牙科执业活动才真正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口腔治疗技术不断丰富发展,牙医作为独立的职业,开始成为专业人士中的一员。牙医不再由云游艺人、铁匠或理发师客串,也不再挂着牙齿项链游走于集市和街巷之间。西方的绘画作品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样的进步。
参考资料:
1.K. Maier and A. Karenberg, Dental Care in Modern Art (1914–2014), British Dental Journal volume 223, pages 889–894 (2017).
2.R. Little and L. Hopps, Dental Art: Dentistry Through Art, British Dental Journal volume 216, page 154 (2014).
3.詹姆斯·温布兰特著,吴凡译:《牙医学的痛苦历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
作者简介
刘晓默,北大口腔医院正畸科副主任医师,2013年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口腔正畸学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曾赴美、日等多国交流访问,主要从事口腔正畸矫治材料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曾在中英文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部级课题两项。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口腔分会委员。建有个人口腔科普公众号“齿情相依”。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